光合作用(精选15篇)

作者: 时间:

推荐文章

光合作用(精选15篇)

光合作用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

  教学过程: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           和                   ;atp合成过程中         能转化成了              能,该过程还需         的催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图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

  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

  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图,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图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图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自制板图,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图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

  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 篇2

  第三时

  课前检查:

  1、什么叫光合作用?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2、什么叫呼吸作用?其实质又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3、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作用一样吗?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事物本身的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综合运用。

  新课引入:

  绿色植物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文字表达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2、呼吸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

  实质: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读图:课本p62图2—5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呼吸作用的场所在哪里?

  2、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吗?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否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4、绿色植物在白天和晚上分别进行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气  

  有机物  

  能量  

  是否需要叶绿素  

  是否需要光  

  场所  

  是否需要光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是相互依存的从两者的比较可以知道:

  1、

  2、

  3、

  当堂评价:

  1、把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会熄灭,这是因为  

  a、光合作用吸收了氧气              b、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c、光合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吸收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吸收利用的气体分别是        (     )

  a、氧 气        氧 气             b、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c、氧 气        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     氧  气

  3、植物呼吸作用与光照的关系是    (     )

  a、必须在黑暗中进行                     b、必须在阳光下进行 

  c、有光照呼吸作用强,无光照呼吸作用弱   d、与光照无关

  4、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绿色植物     (     )

  a、既有能量的贮存又有能量的释放      b、直接将太阳能贮存在植物内

  c、只进行光合作用贮存能量            d、温度上升得很高,从而能量贮存越多

  5、储藏水果时,充加二氧化碳可以延长储藏时间,这是因为        (     )

  a、二氧化碳浓度大,增大光合作用      b、二氧化碳浓度大,增大呼吸作用

  c、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呼吸作用

  拓展延伸:

  1、用一只大的玻璃缸,装上水,在缸里放几株水生植物,并用沙子固定,用漏斗把植物罩住。在一支试管里注满水,把试管慢慢倒过来罩在漏斗上,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试管。给予人工光照,在不断改变灯与植物的距离下进行测定。记录植物放出的气泡数,结果如下表。

  灯与植物之间的距离(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气泡数(个/分钟)

  16 13 8 6 5 4 3 2 1 0

  (1)、在灯光的照射下,植物放出的气体是             。鉴定这种气体的方法

  是                                               。

  (2)、如果要改变气泡产生的速度除了改变灯与植物之间的距离外,你还有什么方法?

  (3)、在实验中,当灯与烧杯之间的距离为100cm时,虽然植物仍在进行光合作用,但却看不到气泡产生,为什么?

  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下部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层温度最高.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

  巩固练习:

  1、光合作用进行的器官            ,光合作用进行的细胞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成分             它的作用是           。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作用的原料刚好

  是           作用的产物,            作用(是一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

  自           作用分解有机物而得到的能量,          作用分解释放的能量正

  是          作用时贮藏的。

  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个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过程;

  b、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  

  c、植物晚上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

  d、活的植物体有时进行光合作用,有时进行呼吸作用。

  4、有一种无色气体a,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溶液于水生成b,b呈酸性,但不稳定,易分解成c和气体a。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据此推断出a、b 、c的化学式:a            b          c         。

  5、在温室中种植蔬菜,适当增加空气中的   的浓度,可加速     作用的进行,提高蔬菜产量。水稻、小麦的种子应干燥贮藏,以减弱其   作用,保持品质。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条件  

  co2  

  o2  

  有机物  

  能量  

  7、小王和小李同学周末早晨去登山,觉得心旷神怡,小王脱口而出:“早晨的空气真新鲜。”小李听了觉得不对,说:“是傍晚的空气新鲜。”请你冲空气中氧气量的角度分析,到底哪位同学的说法正确?

  8、在金鱼缸中放养适量的金鱼藻等水草,金鱼将生活得更好,其主要原因是(      )

  a、增加了金鱼所需的食物  b、美化了环境

  c、增加了水中氧气的含量  d、增加了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9、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很大,这样那里出产的瓜果甜,这是因为        (      )

  a、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强烈。b、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弱

  c、光合作用弱,呼吸作用强烈    c、光合作用弱,呼吸作用弱

光合作用 篇3

  第二课时

  课前检查:

  1、将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打些比喻,那么生产原料是        ;生产工厂是        ;生产动力是         ,得到的产品是:          。

  2、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如何得到?

  3、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生物       的产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与生物的      和        。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由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测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新课引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实验室我们如何获得二氧化碳呢?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根据书本p61图2—55讨论:

  1、原料:

  2、化学方程式:

  3、收集方法:

  4、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

  收集并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联系实验回忆有关内容;

  (1)、观察二氧化碳的色、态、嗅其气味。

  记录:二氧化碳是                      。

  (2)、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

  演示实验:图2—56

  现象:

  原因:    那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打开啤酒、汽水及碳酸饮料时,你会发现什么?

  结论:

  (4)、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酸碱性

  将蓝色的石蕊试液加入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

  现象:溶液变成        ,说明此液体呈        。

  补充:书本p61 二氧化碳的窒息作用。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的这些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2)、

  所以可以像倾倒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3)、

  (4)、二氧化碳也有三态的变化,二氧化碳固体叫        。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实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几滴盐酸

  现象:    

  演示实验:向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现象: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        (       )

  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演示实验:将上述变红的溶液加热

  现象:   

  那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co2二氧化碳跟石灰水(主要成分是ca(oh)2)反应,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钙。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者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现象:    

  写出化学方程式:

  由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能推测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吗?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1、                   2、                  3、

  4、                   5、                   6、

  当堂评价:

  1、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

  a、比空气大       b、比空气小        c、与空气相等      d、无法判断

  2、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co2通入水中               d、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液变成(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4、常温下,二氧化碳跟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5、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       )

  a、它能溶于水          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

  c、 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6、下列气体中可用来灭火的是        (       )

  a、h2              b、o2              c、co2               d、空气

  7、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碳酸钙    ca(oh)2      b、生石灰 caco3

  c、 氢氧化钙  cao            d、干冰  co2

  拓展延伸:

  1、某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气体d,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将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试判断:

  a         b          c          d          e           f      

  2、将6.6克二氧化碳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能得到多少克白色沉淀?

  巩固练习: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的原因是    (       )

  a、co2能溶于水                 b、co2在加压降温下变成了干冰

  c、co2跟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d、co2跟石蕊试液发生了反应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通过灼热的碳层生成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氧气  

  c、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d、二氧化碳气体没有颜色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下是一种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填“可以”或“不可以”)        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做        。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通常情况下不能       也不支持          ,不能供给      ;(2)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           ,使紫色石蕊试液由      色变为        色,化学方程式                            ;受热后生成物能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化学方程式                          ,这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的原理是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的原理是二氧化碳是植物             的原料。二氧化碳用于制碳酸型饮料,原理是二氧化碳与        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还可作致冷剂,保存食品,人工降雨,原理是        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

  6、下列有关co2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b、co2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利用co2不支持燃烧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来灭火

  d、固体 co2又叫做干冰

  7、写出稀盐酸跟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8、写出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反应方程式

  9、写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

  10、有一种无色气体a,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溶液于水生成b,b呈酸性,但不稳定,易分解成c和气体a。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据此推断出a、b 、c的化学式:a          b          c         。

  写出a溶于水生成b的反应方程式:                              。

  写出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

  式:                              。

  11、小明和他的伙伴们对科学探究抱有浓厚兴趣,下面是他们的一项研究。

  研究课题: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用集气瓶收集满3~4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气体。

  (2)将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发现试纸变红色,则说明该气体中含有能与水反应且生成的溶液显       性的气体。

  (3)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该气体中一定大量含有       气体。

光合作用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的过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 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三节

  【教学重点】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划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结果明显清晰的关键。滤液细线必须待第一次完全干燥后才能划第二遍,重复次数可多一些,滤液细线要齐、细、颜色深,其中齐更重要一些。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特别要注意滤液细线一定要处于层析液的上面,否则光合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不会沿层析液向上扩散、分离,这会使实验效果极差,甚至不发生分离,导致实验无效;另外,层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具有挥发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闭。

  正常的实验现象从上到下应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种色素,最上面的胡萝卜素如果操作不适当效果可能不很明显。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用了有毒的有机药品,因此实验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颜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在滤纸条分布。

  ②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2)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引导学生对色素、光合色素有关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可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叶绿素合成时的条件问题。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色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绿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这样学生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韭黄、蒜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因为植物此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只能长成黄化苗,而黄化苗的薄壁细胞比较多,所以吃起来比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长期处于无光条件下,这个道理学生应该是明白的。

  叶绿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叶绿素是一种较复杂有机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个镁离子,因此叶绿素的形成还与镁这种矿质元素有关,没有镁,叶绿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镁,植物的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镁与叶绿素是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植物矿质代谢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得吗?有两类矿质元素可以移动,一是像氮、磷、钾这样以离子态运输的矿质元素,还有一就是像镁这样与不稳定化合态存在的矿质元素;另一类矿质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体内移动,如钙、铁这样以稳定难溶的状态存在的化合物。能移动的矿质元素才能被重复利用,而且这些矿质元素一般都运输到植物体生长比较活跃的地方,如茎尖、芽尖、幼叶等处。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镁这种可移动的离子时,整个植物体中的叶片受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老叶先受损变黄,而幼叶暂时不会受到缺镁的损伤,依然鲜绿。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钙、铁这些不能移动的离子,植物体首先受损伤的则是新叶。

  ③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这也是一个和光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绿藻中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红藻中有藻红蛋白(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图1是太阳光的光谱示意图;图2中A是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示意图。

  图1

  图2

  通过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知道光子能量E=hυ,光速c =λυ, 则:υ=c/λ,从而E=(h c)/λ,即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高。由此可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水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

  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含藻红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由蓝紫光和绿色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这是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对于深水中光谱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生理适应。

  第 1 2 页  

光合作用 篇5

  教学目标: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 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 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1. 观察叶片的结构

  2. 识别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3. 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教学难点: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结构的知识是理解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基础。在宏观世界里,一片绿叶给学生的整体印象比较深刻,而要识别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分辨不同的叶片细胞,懂得叶片细胞有的含叶绿体,有的不含叶绿体,理解叶片的不同细胞有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教具: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绿色植物、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水、叶绿体标本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 新授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三、 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四、 作业

  书后思考题、课外探究做上课堂作业本。

  五、 社会实践

  1、 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 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六、 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  (1) ╳   (2)√

  2、选择  (1)b    (2)c

  二、课外探究指导

  韭黄是韭菜在黑暗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于没有光,叶绿素不能形成,叶片也就不能呈现绿色,而成黄色(选取生长旺盛的韭菜的基部,培育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新叶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因而韭黄吃起来细嫩可口)。

光合作用 篇6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 篇7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阐明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实验,体验科学家经历的探究历程,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经典的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阶段

  目标

  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水的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能产生净化空气的气体

  光的重要作用

  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

  淀粉在叶绿体中产生

  氧气也在叶绿体中产生

  一日三餐,是我们获取营养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当中,储藏着丰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植物通过什么作用制造的呢?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光合作用的发现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有数位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历史,沿着当年科学家所走过的道路感受一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板书: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随处可以看到一些植物,这些植物扎根于土壤,一天天地长大,有些还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植物的增重来源于哪里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到植物的这个现象,然后他指出,植物的增重来源于土壤,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是这样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的确,有人对这个说法存在质疑,最先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17世纪上半叶的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特。他是怎样设计的这个实验呢?

  读书:赫尔蒙特的实验

  1.分析实验前后柳苗和干土的重量有何变化

  2.赫尔蒙特通过此实验得出柳苗的增重只是来自      ,你认为他忽视了哪些因素?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几组有趣的实验:

  读书:1771年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1、在普里斯特利的四个实验中,分别以燃烧的蜡烛和小鼠为实验对象,当把燃烧的蜡烛和小鼠分别放进密闭的钟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什么结果?

  2、这种结果在放进了绿色植物之后,产生什么变化?请你说明绿色植物的作用?

  当时其他科学家也都为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吸引,并重复他的实验,奇怪的是实验有时获得了成功,有时却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光的重要作用。

  1779年 英格豪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用带叶的枝条作了500次以上的实验(如图),发现植物在光照下才能(释放气体)更新空气.

  思考:英格豪斯当时为什么只得出植物在光下更新空气,而没有得出产生了氧气

  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还未能搞清楚空气的成分)

  植物能释放净化空气的氧气,它是否吸收了蜡烛燃烧产生的污浊气体呢?

  1782年,森尼别发现绿色植物在照光时,会吸收污浊气体,而释放净化空气的气体,在化学家拉瓦锡及其助手的帮助下,得知:污浊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释放的是氧气。直到1785年,在化学家拉瓦锡及其助手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光下释放的是氧气。

  18xx年,德.索苏尔(desaussarent)对光合作用进行了第一次定量测定,并提出了水的作用。他发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干重大于它所吸收的co2减去它所释放的氧气的重量。他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水的吸收所引起的。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物理学上最重要的定律)。

  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这一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演示实验:淀粉遇碘变蓝色

  分析:萨克斯的实验

  1、  把放在暗处的叶片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2、  本实验是如何设置对照的,得出什么结论?

  萨克斯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植物体内有什么物质生成?——淀粉

  淀粉在哪里产生呢?

  萨克斯还发现只有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也只有在曝光的叶片中才能检测到淀粉。

  氧气在哪里产生的呢?1880年德国科学家而吉尔曼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水绵是一种绿色的水藻。叶绿体大而且呈带状。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好氧细菌容易聚集在o2多的部位,由此得出产生o2部位是什么?光合作用场所在哪里?

  2、恩吉尔曼在实验的选材上、光照处理等方面有哪些巧妙之处?

  直到1897年,科学家才正式命名植物的光合作用。请同学们回答:

  请同学们回答:

  1.光合作用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各是什么

  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2.在上述基础上请用简洁语言给光合作用下定义.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想一想:

  1.从人类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

  2.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你有哪些感悟?请与同学交流。

  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那么,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拓展: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来源。

  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

  ——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听讲,引发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读书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读书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学生阅读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并分析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问题和质疑,,引发学生思考

  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

  训练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及分析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的执着与耐心

  引导学生明确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感受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植物的这种生理作用

  通过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明确实验法中如何设立对照,如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

  通过分析恩吉尔曼的实验,进一步明确实验法中如何设立对照,如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

  尝试对以上科学家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阐明什么是光合作用。

  引发学生思考,感悟科学是需要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

  设计

  光合作用发现史

  光

  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

  叶绿体

光合作用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 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 篇9

  第三节 光合作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会使用图和表的形象思维方法,用抽象的生物语言,按逻辑思维顺序表达其内涵,初步掌握理解新知识的记忆方法。

  2.运用化学基础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氧化还原过程的知识迁移。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解决办法]

  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讲述、多媒体连环图解和课堂练习,反复强化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读书、思考、理解光合作用连环图,学习写分步反应式时,必须有场和条件,物质与能量的变化总是同时发生,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通过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二者在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为什么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为什么暗反应的第二阶段叫“还原”?

  [解决办法]

  (1)根据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内的化学能,而且还将这些物质和能量供给其他生物,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在暗反应中,c3化合物转变成c6h12o6,c3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所以,第二阶段叫“还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为主、兼用比较分析小结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

  (2)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图解。

  (3)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分步显示连环图。

  (4)学生复习、思考、练习题及相关图表。

  2.多媒体教学相关器材等。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回忆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视图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3.采取读书思考、讨论小结、练习校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图解。

  3.掌握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光合作用,你们还记得光合作用的概念吗?我们曾做过哪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学生议论后,齐声朗读p·61,光合作用概念一段。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请大家注视屏幕,回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用鼠标依次点击叶绿体的各个结构,让同学回忆叶绿体是由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几部分组成,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和“多种酶”分布的位置。再点击鼠标,画面上依次显示基粒及片层结构和基质的闪动,反映色素分子和酶的分布位置。这些色素分子和酶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类四种(荧屏显示):

  提    问:既然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为什么生物的叶片大都呈绿色?

  学生讨论后小结:(略)

  让白色的自然光通过叶绿体色素的酒精提取液,将透过的光用三棱镜散射,发现光栅上红光和蓝紫光处呈暗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太阳光,其中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素分子比类胡萝卜素分子多吸收红光,它的吸光能力要强些,同时它还能利用光能使水分解。

  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它是怎样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讨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请同学读书p·62-p·63,思考并总结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光合作用过程表解,表中各项答案空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点拨、指正,屏幕再分步显示答案。

  请按表格的要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2)条件:需光、h2o、色素分子和酶。

  (3)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

  (4)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并联系表中的知识,边讲边板画光反应连环图(教材p·64图21)。

  2.暗反应:学生再次读课文p·65,依次回答以下四个知识点。屏幕显示方法同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需多种酶和co2

  (4)能量转换: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仍密切联系表中有关暗反应的知识,边讲边板画暗反应连环图,强调暗反应的条件需多种酶催化,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同时简要说明c3得到氢叫还原。

  此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是卡尔文用十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同学们对待学习要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学生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教师引导,主要把握: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h]、能量atp;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了把无机物化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的过程。

  此时,表内内容填写完成。

  (三)布置作业

  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升高co2的浓度

  d.降低co2的浓度

  2.暗反应是否必须在夜间黑暗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1.a; 2.不是,暗反应和光反应几乎是同时发生,暗反应中的“暗”的含义是不利用光,在有光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

  (四)板书设计

  三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p·64图21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3.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光的概念和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回忆(示光合作用连环图),根据光合作用图解上的番号,请回答

  1.(1)填写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

  e____f____g____h____

  (2)上图中b存在于____的____薄膜上;b利用a将水分解,为暗反应提供c;c是____剂,参与暗反应;b还将a转变为____并存储在____。

  (3)在h的参与下,暗反应才能正常进行,首先d与f结合形成e,这个过程叫做____;e接受光反应提供的能量,被____还原,形成g和____,光反应提供的能量存储在____中。

  参考答案:

  (1)a.光能、b.叶绿体中色素、c.[h]、d.co2、e.2c3、f.c5、g.c6h12o6、h.多种酶;

  (2)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还原、化学能、atp;

  (3)co2的固定、[h]、h2o、c6h12o6;

  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应怎样表达?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指向反应式,让学生再次口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总反应式与概念的关系,由此可知,6co2+12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6h12o6+6o2*+6h2o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能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

  3.c6h12o6中的c、h、o分别来自哪些反应物?学生回答:h2o、co2。

  4.由于新陈代谢的实质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那么,光合作用的实质应该是什么?答:(略)。

  5.通过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呢?请学生阅读教材p·64-p·65,讨论并小结:(1)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有机物的来源,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2)光合作用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是地球上有氧呼吸型生物o2的来源;(3)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阳光是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三)总结、扩展

  1.c6h12o6是有机物糖类中的单糖,自然界中的c6h12o6是由co2和h2o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稳定储存在分子结构复杂的c6h12o6化学键中,是储存能量的合成代谢。

  2.从暗反应图中可知,此反应是在循环式的进行着,它不断地固定co2,在还原碳产生c6h12o6的同进还产生c5,c5将固定新的co2,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使暗反应得以持续进行。

  3.atp与adp也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二者的循环结果不断地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c6h12o6)中稳定的化学能。

  4.光反应在基粒及片层结构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所以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条件应该是叶绿体而不是叶绿素,同学们常常在书写总反应式时,把叶绿体错写为叶绿素,犯了概念上的错误。

  5.从光合作用发生的生化反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在绿色植物体内,以叶绿素吸收光能作为反应的推动力,在生物酶的参与下,将水光解为o2和[h],并用[h]去还原co2,最终生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这一系列反应,绿色植物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的,在其它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就其化学本质,光合作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所以,化学知识是学习生物的基础,生物科学与各学科的结合带来美好的前景,是当今生物学发展的大方向,我们所学的各学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有不偏科,才能全面发展。

  6.为什么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和栖所,为有氧呼吸型的生物提供了氧气,保证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物界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存储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物界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前提,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

  我们珍爱大自然,关键在于保护绿色环境,其实质是发挥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最大潜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56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见教材p·64图22)

  (四)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

  八、参考资料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大约每年1000多亿吨,大气中的氧气总量约200多万亿吨,平均每隔xx年要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循环更新一次。

  2.枫叶、秋海棠等植物是红色叶片,因其细胞液中含有许多红色的花青素,所以叶子是红的,但是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秋天叶片变红,是因为叶绿素受低的温度刺激很快被分解,细胞里产生了大量的红色花青素的结果;叶片变黄,主要是因为叶绿体中叶黄素的含量相对增多的缘故。

  3.海里生长的植物也含有叶绿素,但含量不多。一般浅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多,深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少。藻类植物还含有藻胆素,所以,藻类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颜色。

  4.植物的嫩芽和新叶含叶绿素较少,一般呈浅绿色;老叶含叶绿素较多,颜色较深。

光合作用 篇10

  第五章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过程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目标:

  1.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生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生物的知识层次有差别,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学生很熟悉的贴近生活的知识、图片、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探究。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准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示意图

  2.学生准备

  (1)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前面学习的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本节课内容作一了解。

  (2)调查当前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与光合作用的生产实际例子。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由粮食短缺问题导入,让同学们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衡量光合作用的指标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反应式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大的阶段。

  电脑演示类囊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1、光反应的部位在何处?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4、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5、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

  【学生】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②反应条件:光、水色素分子、酶

  ③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

  ④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atp形成: 能量转变:   

  ⑤[h]和atp用于暗反应

  【教师】暗反应又如何进行的呢?

  演示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2)暗反应阶段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是否一定不能有光?

  3、co2发生了哪些变化?

  4、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学生】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②反应条件: ,不需要光

  ③co2被固定和还原

  ④物质变化

  co2固定: ;

  c3化合物还原: 。

  能量转变: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教师】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  展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比较表格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影响

  【教师】光反应与暗反应会相互影响吗?

  【学生】会

  【教师】那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假如将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置于黑暗条件下,即停止光照,但二氧化碳持续供应,它的暗反应将如何变化呢?

  讲解:当光停后,光反应就停止了,作为暗反应的原料[h]和atp也停止供应了,而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继续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将因为[h]和atp的停止供应而停止了,即c3的含量上升,而c5的含量下降。

  提问:如果现在换成光照继续,而二氧化碳的供应停止,光反应如何变化呢?c5和c3的含量又会如何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讲解:光照持续,光反应正常进行,二氧化碳停止,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反应停止,叶绿体中积累了一定量的c3,c3的还原继续进行,所以c3含量下降而c5的含量上升。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光合作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光反应:水的光解、形成atp

  暗反应:co2的固定、c3的还原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五)化能合成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分组观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全面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取问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课堂效率提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差异,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把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标明在叶绿体结构的各个场所上,这样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合和贯通。

光合作用 篇11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光合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合作用 篇12

  第3单元  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重点)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三、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3、叶片的结构模型。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  都能回答出: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实验:叶片的结构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想一想]:(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小结]:叶片的结构表  皮——保护作用气  孔——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内含有较少的叶绿体。叶  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及  激发探究的兴趣。     2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83的“叶片结构示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3)气孔的开关受保卫细胞控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支持叶片的功能[提问]:(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3)你是否能解释叶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讲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观察]:让我们动手亲自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指导]:学生2人一组,用镊子取下天门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讲述]: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讲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其实植物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即叶绿体色素一般由叶绿素a、b,叶黄素,胡萝卜素组成,表现出绿色、蓝绿色、橙色、黄色。[提问]: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尝试回答:叶片中含有叶绿体,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认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直观地观察到叶绿体使叶片呈现出绿色。   提出疑问,有的植物叶片不是绿色的,如枫叶,是不是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补充小知识。 全班交流,一致认为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叶绿体,因此植物体的其他绿色部分,如幼嫩的绿色的茎,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讲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出示]:在光下和黑暗处培养的小麦苗。[提问]:你知道两盆小麦苗的叶色为什么不同吗?    [讲述]: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总结]:含有          含有叶片       叶绿体 吸收       进行叶绿素         光能            制造光合作用         有机物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在做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有的同学已探究过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能解释出光照下叶片呈现出绿色。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理清思路。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叶片的结构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二、选择题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                                           (          )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                               (          )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三、识图题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叶脉除具有疏导_________________功能,还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4.表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    大多数植物叶片为绿色,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绿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的绿色深一些?

光合作用 篇13

  第1节 光合作用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2.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对课件的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认真探索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情

  能力目标

  1.理解和获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3.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光能转换成电能  2.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教学难点】光能转换成电能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相结合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课件展示)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过程

  < 师生共同活动>概括复习必修课《光合作用》一节的内容

  <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在高二学习中已知的能量转换过程,与本节第一段结合,引导学生推导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三个步骤的发生部位及反应阶段(课件展示),并进入下面的三个研究主题。

  一、光能转换成电能

  < 学生活动>观察、回忆叶绿体结构,特别是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的种类、功能。

  < 小结>从色素的功能方面对各种色素进行分类总结。

  < 教师活动>“光能是如何转换成电能的”?课件展示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动画示意图,要求学生反复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分析、讨论,依次解决以下问题:

  1.a、b表示色素,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的作用?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

  5.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从哪里夺取电子?试写出水分子光解的反应式?6.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7.最终的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分别是?

  <小结>在光的照射下,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连续不断地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从而形成电子流,使光能转换成电能。

  二、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教师活动>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展示课件)光合作用中形成nadph和atp的动画示意图和对教材中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分析:

  1.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反应需何条件?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其反应式。3.在物质形成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的变化情况?

  4.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5.能量转换的场所?

  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推理、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学生活动>回忆必修课中暗反应的知识,比较本节与必修的关系回答:

  1.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2.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场所在哪?

  <教师补充>1.一个被还原的物质再氧化时是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

  2.atp和nadph在不同阶段自身不断氧化还原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联系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内容中,要点集中为能量转换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这两个能量转换步骤及相应的物质变化。(课件展示全过程及列表比较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反应阶段 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

  光反应 光能转换成电能 水在光下分解

  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nadph和atp的形成

  暗反应  co2的固定

  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co2的还原及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二 、c3植物和c4植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使学生识记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并以此了解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识记)。

  (2)c4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明显提高的原因(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对c3植物暗反应发现过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以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对生命现象及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及c3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难点: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教学模式:实验观察——材料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手段:实验观察、材料分析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提供原始材料,使学生了解美国化学家卡尔文对c3植物的暗反应的研究成果,引出c3植物的发现过程。通过用显微镜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的不同从而进行c3途径和c4途径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言

  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内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由于光合作用如此重要,它很早就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一个世纪以来,为了探寻光合作用的具体化学反应过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诞生出众多的科学巨人,如在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海尔豪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鲁宾和卡门等,其中美国化学家卡尔文因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机理而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供材料:《卡尔文与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卡尔文(me1vin ca1vin 1911~1997)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 1931年获得密欧根采矿技术学院的化学学士学位, 1935年获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 1944年到1945年在曼哈顿计划中从事铀的研究。

  1940年,鲁宾(s.ruben)和卡门(m.kanmen)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使卡尔文有了一种理想的工具来追踪二氧化碳是如何在暗反应中一步步变成碳水化合物的。在卡尔文的研究过程中,14c成了主要工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卡尔文在一个装置中放入进行光合作用的小球藻悬浮液,注入普通的二氧化碳,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长度向装置中注入14c标记的二氧化碳,在每个时间长度结束时,杀死小球藻,使酶反应终止,提取产物进行分析。他通过色谱分析法发现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磷酸甘油酸(c3)占全部放射性的90%,这就证明了磷酸甘油酸(c3)是光合作用中由二氧化碳转化的第一个产物。在5秒钟的光合作用后,卡尔文找到了含有放射性的c3、c5和c6。

  在实验中,卡尔文发现在光照下c3和c5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当把灯关掉后,c3的浓度急速升高,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如果在光照下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c5就积累起来,c3就消失。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1.在文中,卡尔文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色谱分析法)2.被标记的碳元素首先出现在哪一种化合物中?(磷酸甘油酸c3)3.文中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问题?(c5是二氧化碳的受体,c3是二氧化碳固定后的产物)

  【教师活动】复习总结c3植物暗反应特点。介绍c4植物的发现过程。

  澳大利亚科学家m.d.hatch和c.r.slack在研究玉米、甘蔗等原产热带地区的绿色植物发现,当向这些绿色植物提供14c时,光合作用开始后的1秒内, 90%以上的14c出现在含有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c4)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c4中的14c逐渐减少,而c3中的14c逐渐增多。

  【学生活动】分析上述材料。     结论:说明在这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co2中的c原子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教师活动】介绍c3和c4的概念和常见的种类。【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和玉米叶的永久横切片。

  课堂讨论: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结合教材图2-3和图2-4及多媒体课件分析c3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

  【教师补充说明】通过研究发现,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c3植物和c4植物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固定co2的途径与二者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学生活动】以学习研究小组为单位分析选修教材图2-5c4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示意图和必修教材图3-8并填写下表:

  【教师总结】c4植物固定co2的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比c3途径中c5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60倍。因此,c4植物能够把大气中含量很低的co2以c4的形式固定下来,并运输到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供c3途径利用。因此,在热带的高温地区及在夏季炎热的中午,叶片气孔关闭,c4植物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4植物比c3植物更适于生活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c4植物比c3植物在进化上更高等。

  要点提示

  1.卡尔文的研究成果在教材中未涉及到,但是在1991年全国高考和1996年的上海高考题中引用了卡尔文的研究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给予学生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在了解c4植物的发现过程中不仅掌握科学研究的结果,还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2.c4植物和c3植物的叶片结构特点的教学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先获得感性认识,再讨论归纳总结,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教师要尽量将图片、图表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讨论中心,有益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三、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光合作用效率的概念以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及原理。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关键是要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整体上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要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原料两方面考虑,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sts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设疑激趣——师生互动——建构知识。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以问题引导学生,以历史文献吸引学生,以生产实践带动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要素——粮食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严重局面,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

  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得出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略)

  从化学反应式的角度分析光合作用总反应式,若要提高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成量,我们可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从光合作用的条件看:

  1.增加光照,可以:(1)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复种指数;(2)增加光照面积,进行合理密植;(3)控制光照强弱。

  2.增加矿质元素的供应,提高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3.控制温度,大棚作物白天可适当降低温度,夜晚适当提高温度。

  从光合作用的原料看:

  1.增加作物周围二氧化碳浓度。2.合理灌溉,增加植物体内的水分来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结论,确定本节课的中心:说古论今谈如何增加光合作用效率。

  阳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阳光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使千姿百态的植物界得以郁郁葱葱,植物为人类及所有动物制造有机物,使其得以繁衍和生存。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阳光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对于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早有记载。例如:《周礼》中记载:“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诗经》中说:“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学生活动】翻译以上两句古汉语,并分析其中的含义。

  “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意为树木有的喜阳光,适宜种在阳光充足的山南,有的喜阴暗,适宜种在光线较弱的山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意为梧桐生长在那朝阳的地方。

  【教师活动】以上两句古汉语反映了古人对多种植物的阴生和阳生之性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有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强的光照才能生长发育良好,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这类植物属于阳生植物。有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大强的光照不利于其生长发育,也就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这类植物属于阴生植物。

  【学生活动】就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哪些植物是阳生植物,哪些植物是阴生植物。

  【教师总结】我们应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地种植植物。例如,古书中记载:梧桐“阳木也”,“桐之性皆恶阴、寒,喜明、暖,阴寒则难长,明暖则易大。”又如古书中对荔枝、龙眼的阴阳特性也有记载:“荔枝属火,宜使向阳;龙眼属水,宜向阴”“当日荔枝,背日龙眼。”可见掌握植物阴阳之性,因地制宜地种植是栽培成功。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供应呢?

  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般占空气体积的0.03%,当植物旺盛生长时,所需的二氧化碳就更多,若只靠空气中二氧化碳本身的浓度差所造成的扩散作用满足不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那么,如何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呢?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讨论的中心)。

  得出结论:作物需要良好的通风,使大量空气通过叶面,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系吸收的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把植物种成一定规格的行列,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植物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使流动的空气送进农田的四面八方,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齐民要术》中提到种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书中还记载:“种植桃、李、梨、柿三丈一树,八尺为行,果类相从,纵横得当。”“通风见日,实大而美。”即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作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作物增产。

  另外,不同的光质对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也有影响。例如,在蓝紫光下光合产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多;在红光的照射下,光合产物中的糖类含量较多。

  【学生活动】分析在作物壮秧的时候,塑料大棚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薄膜较好。结论:蓝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日光温室种植果蔬已成为我国优质高效农业的一枝奇秀,日光温室中如何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施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2.使用农家肥,可以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活动增强,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秸秆通过深耕埋于地下,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4.使用nh4hco3肥料,既可以为植物提供铵盐,又可以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5.温室作物也要合理密植和通风透光。

  6.日光温室可与养殖场的鸡舍和猪圈相连,动物通过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用于动物的细胞呼吸。

  【教师补充】温室中还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二氧化碳发生器的原理是利用硫酸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当全球范围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无限制地提高时,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讨论并分析回答。

  结论:会促成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气候异常。(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讲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多种必需的矿质元素,如n、p、k、mg等,这些元素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氮元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结论:1.氮元素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而蛋白质是细胞结构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氮元素是atp中腺苷的组成元素。3.光反应的电子受体nadp+含有氮元素。

  4.核酸中有含氮的碱基。5.吲哚乙酸中含有氮元素。

  【教师补充说明】叶绿素中也含有氮元素。由此可见,氮元素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氮元素有生命元素之称。当氮元素供应充足时,叶片大而鲜绿,光合作用旺盛,产量高,因此种植叶菜类的蔬菜,应多施氮肥。但是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叶片徒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如果植物缺氮,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绿素含量少,叶子变黄,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学生活动】讨论磷元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结论:1.生物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磷元素。2.磷元素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

  3.磷元素是atp和nadph的组成元素。

  【教师补充说明】磷元素还直接参与糖类的合成和分解,例如,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物中的c3和c5都含有磷元素。在有氧呼吸中,葡萄糖首先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植物缺磷时,生长缓慢,叶片呈暗绿色,某些植物的叶片还呈红色和紫色,且在老叶最先表现出来。

  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镁时,叶绿素不能合成,在老叶上表现为缺绿,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

  钾元素能促进糖类物质运输到储藏器官,并促进储藏器官合成多糖,例如,种植马铃薯、水稻、小麦等以收获淀粉为主的作物要多施钾肥。植物缺钾时,蛋白质分解,叶绿素破坏,叶色变黄卷曲,茎杆易倒伏,抗旱抗寒能力降低。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合理施肥?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生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讨论如何进行合理施肥。

  结论:1.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需肥规律施肥。2.可以进行根外施肥。

  3.与豆科植物进行间种和轮作,提高土壤的肥力,使植物获得更多的氮肥。

  4.发展生态农业,动物的粪便、沼气池的沼渣、养鱼塘的塘泥、河水表面的藻类(因为含有能固氮的蓝藻,因此含有大量的氮肥)等均可作为肥料。

  5.将植物秸秆尤其是豆科植物的秸秆进行深耕翻压,也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注重并大量施用有机农家肥料的历史源远流长,《齐民要术》中指出豆类植物是作物最好的前茬,如“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并总结了20多种轮作的方法,充分肯定了豆类植物轮作的地位,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种地养地的道路。我国有“庄稼要长好,底粪要上饱”,“庄稼上底粪,粮食打满囤”,“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的农谚,足以说明矿质元素对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作用。但是过多地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板结,使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

  另外,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品种也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措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个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介绍。

  要点提示

  1.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要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和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等方面考虑。

  2.提高作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及增加施用矿质元素一定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在讲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时,要注意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向学生渗透生态农业的思想。

光合作用 篇14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光合作用 篇15

  课堂流程  预习检测 5’   → 据书书中的图片和课件展示新知 5 ’  →   阅读书中材料完成教师设立的问题 10’  →   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5’ →    展示答案 10’  →  达标测评5’    达标测评 a 填空 1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他竟星光合作用的”车间“应是叶肉细胞‘机器’则是’       动力“是        。 2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充分利用          ,促进作物进行                作用,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有机物,这就需要在种植时做到             。 b、选择 1引起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的增加植物数量的增加 c工业生产 d土壤中细菌的增加 2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 ) 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c 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学法指导 :以独学、对学、组内互动形式完成任务  导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光合作用                                                                                                                                           二、光和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普利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2、除水以外,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三、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1、观察书123页演示实验,分析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2、光合作用,除产生氧气外还产生什么物质 3、归纳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学案